为庆祝建国70周年、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创新性开展履职工作,市政协决定开展“萍水河畔新发展 政协委员看变化”主题活动,组织部分省、市政协委员和人文学者、生态专家等社会各界人士,沿着萍乡的母亲河进行人文地理生态考察,深入萍水河流域乡镇村庄了解七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凸显新中国七十年的建设成就。活动由政协萍乡市委员会主办,由市政协人资环委、萍乡日报社、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安源区政协、湘东区政协、上栗县政协联合承办。
这是一场极具人文情怀的行走,用脚步丈量母亲河。考察期间,我们所有参与考察的人员将撰写考察笔记、看变化手记,留下图片和视频,并通过不同平台各自发布。
▼▼▼▼▼▼▼▼▼▼▼▼▼▼▼▼▼▼▼▼▼▼▼▼▼▼▼▼▼▼▼▼▼▼▼▼▼▼▼▼▼▼▼▼▼▼▼
关于萍水河的源头问题
我们的活动一开始,就有不少朋友好心地给我指出,萍水河源头应该在哪里哪里,而不是哪里哪里。这是早有预料的。这些年来,凡是讲到萍水河源头在杨岐的时候,总会有人留言说应该在宜春水江;讲到萍水河源头在宜春水江的时候,总会有人留言说应该在杨岐山。
作为一个萍乡人,从人文情怀出发,我当然愿意在文字中说萍水河源头的杨岐山(此前我的很多个人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说的)。可是作为团队的考察,却不能由自己的情怀决定。
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这次要顶着近40度的气温(实际阳光温度远超这个温度),用脚步踏踏实实沿着萍水河河岸一步一步走完河流全程,正是出于这种实践精神的考虑。
在出发之前,我们团队进行过一些知识的梳理,发现在文章或网络上说萍水河源头在杨岐经田心往下的大都是本地文人或者非科技工作者,而说萍水河源头在宜春水江(在宫江苍下小桥分界进入萍乡)的,大都是水利工作者或者科技、规划类人员。
为了保险,我很认真地就“河流的源头”这个概念向萍乡市生态环境局水资源科科长张之龙,萍乡市水利局水利勘察设计院院长刘鹏、水资源科科长陈张勇等人请教。发现对一条河流的“源头”还真有不同的定义。
因此,这次“萍水河畔新发展、政协委员看变化”主题活动(以下简称“萍水河畔看变化”),我们决定两个源头都走一下。毕竟,从杨岐山发源下来的河流似乎更亲切一些,从宜春水江流下来的河流似乎水量更大一些。两者在东源乡上埠村交汇了。交汇处形成一个明显的大湾。
同行者笑称,今后,就将这里命名为“萍水河第一弯”了。
值得思考的是,当下,我们的“知识”似乎更多的依靠网络搜索。但偏偏网络搜索的内容是最具有随意性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都可以迅速百度到。我们是依靠这错漏百出的资料就当后盾呢,还是要亲眼去看一看,或者,最少多比较一下更多的资料尤其是严谨的公开出版物表述?
▼▼▼▼▼▼▼▼▼▼▼▼▼▼▼▼▼▼▼▼▼▼▼▼▼▼▼▼▼▼▼▼▼▼▼▼▼▼▼▼▼▼▼▼▼▼▼
“萍水河畔新发展政协委员看变化”活动启动
吴运波出席
萍乡日报讯(记者陈娅)9月12日,在我市全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时刻,“萍水河畔新发展 政协委员看变化”创新性履职主题活动在上栗县东源乡上埠村启动。市政协主席吴运波,副主席刘艳萍、余绍林、颜小龙、李勇、胡芳出席启动仪式。
此次活动由政协萍乡市委员会主办,市政协人资环委、萍乡日报社、市生态环境局等联合承办。部分省、市政协委员和人文学者、生态专家等社会各界人士,将沿着萍水河进行人文地理生态考察,深入萍水河流域乡镇村庄了解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凸显我市七十年的建设成就。
据悉,此次主题活动旨在接地气,沾泥土,寻觅源头,寻访初心。通过看实地、访村民、听故事、找实物等方式,在完成人文地理生态考察的同时,将召开历届各级政协委员和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畅谈对70年来变化的切身感受,了解各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况。同时,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将在活动期间组织医疗专家为村民义诊,灯塔计划公益组织将配合开展清理河道树挂垃圾等系列活动,并将争取形成一批主题调研和考察报告、一批萍水河畔看变化的考察手记和笔记文稿、一批照片和视频资料、一批文艺作品等。本报将开辟专栏跟踪报道活动中发现的新发展新变化。(载《萍乡日报》2019年9月12日)
版权提示:此次活动所有文案和图片均申请了最严格的版权保护,并授权专业维权机构维护版权,所有引用均需注明原作者,否则将索赔。
本文来自漆宇勤说,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家住萍乡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